推广 热搜: 收购ACF  石英加热管,  800  T型槽试验平台  求购ACF  深圳回收ACF  回收ACF  T型槽装配平台  求购日立ACF  T型槽地梁 

消失的古地名大全(消失的地名抹不去的回忆)

   日期:2023-06-26     浏览:37    评论:0    
核心提示:极目新闻记者 聂丽娟 见习记者 柳琛琛 视频剪辑 向莹 摄影记者 刘中灿 城市中的一条路,一个地区,无论是规划建设、或者自然聚落,从一片荒芜逐渐走向熙攘繁荣,都会拥有自己的地名。 每

极目新闻记者 聂丽娟

见习记者 柳琛琛

视频剪辑 向莹

摄影记者 刘中灿

城市中的一条路,一个地区,无论是规划建设、或者自然聚落,从一片荒芜逐渐走向熙攘繁荣,都会拥有自己的地名。

每一个地名的背后,或见证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或展现若隐若现的人文脉络,或埋藏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讲述一群人群或者一个村庄的迁徙。

6月10日,武汉市民政局发出关于公布全市部分道路标准地名的通告,公布了一批道路和人行天桥的标准地名:表达美好和期望的武昌积玉桥街平谊路,寓意周边居民兴旺繁荣的江夏区兴旺路,铭记全国援鄂抗疫历史的硚口区同济健康天桥。专家建议,作为唤醒城市记忆和乡愁的地名,全社会要有意识地进行保护,对于一些已经消失的地名,可以通过影像和文稿等更好的方式保留下来,作为后人了解城市记忆的窗口。

【探访】

消失的石灰堰,见证武昌城历史

形成一个地名可能需要数百年,“抹掉”一个地名却只需要短短几年。武昌起义门下,有个叫石灰堰的地方,永远留存在老一辈子起义门居民的回忆里了。

6月13日,极目新闻记者探访石灰堰时,成片的老居民区都已消失了。80岁的老居民吴爹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儿时常听父辈说,明代修建武昌城时,需要储存石灰之地,武昌城的一侧慢慢聚集形成村落,下雨常积水形成堰,于是石灰堰这个地名就被叫开了。直到2011年,首义文化区改造,石灰堰被纳入城市改造,原址上的老平房全都拆除了。

消失的古地名大全(消失的地名抹不去的回忆)(1)

武昌起义门石灰堰原址

武昌起义门下,一段数百长的黑色砖墙砌成的城楼,在太阳下,格外醒目耀眼,一个多世纪以前,起义军正是从这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在起义门的一侧,记者找到了当年的石灰堰原址,居民记忆中老旧的平房区,被一条宽阔的马路取而代之,紧邻紫阳湖公园的后门。

“道路两边浓郁的树荫下一排排低矮的平房,就是最早的石灰堰居民区。”吴爹爹走在车来车往的道路上,回忆着当年在这里出生长大的情景,勾起无限回忆。

“石灰堰这个地名,没能保留下来,十分可惜,它算得上是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地名。”武汉地方志办公室专家董玉梅告诉记者时说,很多老住户只知道石灰堰是因修建武昌城而得名,其实,当年辛亥革命初期,石灰堰还因紧邻起义门,也是许多革命党人设立据点活动的地方。

消失在记忆中的地名还有武昌三官殿。三官殿属于东亭村,当时属于很偏的郊区,两边长满野草和樟树林,只有一趟14路公交车通往汉阳门,站名就叫“三官殿”,直到90年代才相继开通578路、411路公交车。

三官殿背靠东湖,有山有水,村民们打打鱼,种种菜,每个月还能从村里领到分红,三官殿村里,俨然一个小社会,理发、裁缝、租录像带、打台球、烧开水的行当一应俱全,村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三官殿”的蓝底白框的门牌,直到三官殿整体拆迁时才被取下来。后来,三官殿拆迁,周围省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文联、作协等文化单位聚集于此,这条当年的乡间小路,依然成了武汉“最有文化气息的街区”。

地名的魅力还在,东西城壕保留至今

地名连接着城市的文化,反映城市功能的变化轨迹,读懂了城市的地名,就读懂了这座城市。

在武昌区积玉桥凤凰社区昙华林背后,一处叫东城壕的古老地名,一直延续至今。通过这个地名,可以还原出武昌城曾经的样子。

提起武汉一些留存至今的古老地名,武汉地方志办公室专家董玉梅脱口而出,“东城壕和西城壕”。董玉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两个地名,记录着城市的地形地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保留至今,非常难得。

消失的古地名大全(消失的地名抹不去的回忆)(2)

保留至今老地名东城壕

根据史书记载,武昌城西临长江,北、南、东三面城外皆有护城河,河深二丈,宽二丈八尺,全长三千三百四十三丈。顾名思义,东城壕和西城壕就是原来武昌城北面的护城河。随着是当代变迁,如今的东城壕、西城壕在武昌区中山路北段,靠近凤凰山的地区是是东城壕,靠近解放路的地区是西城壕。

6月14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凤凰山脚下的东城壕,这处有数栋私房聚集形成的私人楼房片区,楼房连着楼房,大都是三层楼,蓝底白字的门牌号显示“东城壕XX号”。其中的一户女主人李女士告诉记者,他们这片也列入旧城改造的范围,5年前,就有调查人员进驻社区统计,在各家各户的外墙刷上红色油漆拆迁编号。“可能明年再来,这里就成为一片瓦砾,这个历史地名还能驻留多久,不好说。”李女士说。

记者在东城壕社区巷子里,看到一块“十分钟生活圈”的牌子,上门红色的地标显示:东城壕社区。董玉梅分析说,如今虽然护城河不见了,但是提起这个地名,起码可以回想起当年武昌城的轮廓,“即使实体不再了,但是地名的魅力还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保留、保护地名的缘故。”

英雄的刘家麒路,十年后再度恢复使用

“消失”十多年的地名,即使因为城镇化改造暂时“退休”,也并非真的推出历史舞台,一旦有机会,还是可以重新“披挂上阵”的。

汉口永清街有一条叫“刘家祺”的小路,是以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武汉籍将领刘家麒的名字命名。1937年,刘家麒在前线壮烈殉国后,遗体被运回武汉安葬于武昌伏虎山。为纪念这位抗战英雄,当时的汉口市政府,将日租界内一条小路命名为“刘家祺路”,因当时报刊报道刘家麒时,将其名字多写为“刘家祺”。2007年前后,汉口永清片区改造,此路路牌被拆除,“刘家祺路”曾一度“消失”。

消失的古地名大全(消失的地名抹不去的回忆)(3)

吴正祥老人与路牌

2017年,有省政协委员发声:武汉三镇以英烈命名的道路有武昌的彭刘杨路,以抗日英烈命名的张自忠路、陈怀民路、郝梦龄路都保存至今,唯独“刘家祺路”消失。经过武汉市民政局、江岸区民政局努力,在武汉天地改造片区内,老刘家麒路的原址附近,如今的武汉天地壹方南馆与中山大道交汇处,重新命名一条新路为“刘家麒路”。

6月6日,记者探访这条以抗战英烈命名的道路看到,路口竖立着一块蓝色的路牌,醒目地标注着“刘家麒”路。在武汉天地壹方上班的刘小姐说:真没想到,自己每天经过上班的道路,竟然是一条抗战英烈命名的道路,让她觉得很特别。

消失的古地名大全(消失的地名抹不去的回忆)(4)

重新启用的刘家麒路

董玉梅介绍,从古至今,地名因其公用的性质,一般不会轻易变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名变更是必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地理实体可能不复存在,可将这个地方的地名移植到新建筑和经过改造的街巷上,或在区、社区、公交站牌等载体上使用,这样就可以更多地保留老地名,以使品位较高、著名的老地名得以传承。

湖边坊不见湖,验证城市沧海桑田

提起“湖边坊”这个地名,武汉的老街坊都有印象,但是要问湖边坊的来历,很少有人知道。

6月14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这个位于澳门路中段的湖边坊。126个单元门栋,组成高矮错落的老旧社区,每个单元楼前钉着“湖边坊X号”的门牌,内有许多几米宽的无名巷子连接着各个楼栋,遍布着小卖部、早点摊位和棋牌室,一些居民在楼下纳凉、打牌,不时有电动自行车穿行其间。

60岁居民彭先生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他从小住在湖边坊,没有见到过“湖边”,他回忆,小时候湖边坊有着一排排居民搭建的平房,听老人说,是填湖而成的,至于是什么湖,湖面什么时候消失,彭先生摇头不知。记者探访时,恰好遇到光华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在采访小朋友和前来接孩子的家长时,无人能够说出“湖边坊”的由来。

“湖边坊曾经是武汉后湖的一片水域,脑海里想象一下。”董玉梅告诉记者,历史上武汉后湖的水域面积远比现在广大,湖边坊正是武汉后湖的“湖边”,故而得名。清末民国初,在后湖的一个小高地上发展起来的村落。“湖边坊”这一地名,验证了武汉城市地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时过境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站在湖边坊环视四周,已经是高楼大厦和小区住宅,再也见不到湖水的踪影了。

1992年,湖边坊小路被建成正式的马路,命名为“三阳北路”;1998年,为了迎接澳门的回归,三阳北路改名为澳门路;2006年湖边坊小学更名为“澳门路小学”……地名的变化反映着历史的变迁。

【声音】

在城市发展中,留下武汉记忆

今年3月29日晚9时,江岸火车站。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一趟编号为08342次的货运列车从这里驶出,123岁的京广铁路江岸火车站从此刻开始停止办理客货运输。

武汉这座历史最悠久的火车站完成了它的使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江岸火车站前身又叫刘家庙火车站。1923年2月7日,一部分京汉铁路工人在武汉刘家庙火车站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

对汉口地名颇为熟悉的民间收藏家吴正祥老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二七大罢工”的领导人之一林祥谦在武汉牺牲以后,为纪念这位福建籍先驱,其所居住的无名地被称为福建街。如今刘家庙火车站已经不为一些武汉人所知。“福建街这个地名现在也消失了。”吴正祥说。

武汉市江岸区的华清园小区,位于现在三阳路和公安路之间,曾经是一片热闹的市场和街道。吴正祥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华清街过去是颇具民国风貌的老房子。他说,民国时期,华清街曾经是德国租界,富商韩永清在这里建立了武汉第一家菜市场,延续至改革开放后,一直是老汉口人购物、卖菜常去的繁华地段。时过境迁,德国巡捕房旧址变成了武汉警察博物馆,而华清街因旧城改造于2005年被拆除。

在解放大道新荣村附近,记者在吴正祥老人家中见到了他收藏的几百块武汉门牌、路牌。吴正祥说,许多地名承载着历史文化内涵,背后有着武汉发展的印记,如果老街道、老房子遇到拆迁,他便前往拆迁工地,把留在空房子上的门牌带回家。正因如此,吴正祥所收藏的门牌,保留了许多消失的武汉地名。比如现在虽然还有头道街,但二道街已经没有了,再比如汉正街原来有宝庆码头,现在也不存在了。也有一些地名,在拆迁后沿用至今。

消失的古地名大全(消失的地名抹不去的回忆)(5)

消失的古地名大全(消失的地名抹不去的回忆)(6)

繁华的商圈里有条英烈路刘家麒路

收藏消失的地名,是为了留下武汉的历史和传承,给老一辈人留下念想,吴正祥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许多地点因拆迁而消失,老一代武汉人年轻时生活的景象从此只能在记忆中呈现。然而,作为一名收藏者,吴正祥认为,社会需要发展,老百姓需要更好的生活,收藏老地名的承载物,并不必要沉迷于往事。他说:“武汉要发展,必然会有拆迁。把破房子拆掉,建成新房子,你说好不好?”

【行动】

湖北采集入库地名64余万条

有意识地保护文化内涵的地名

“保护老地名的工作,一直从未停止过。”6月9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负责人了解到,武汉民政部门于2021年对外公布,为加强武汉市地名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利用,传承优秀地名文化,收集整理了古镇、古桥、村落、景区和路名等181条地名,经征求意见和公示后,有172个地名纳入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名录中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名。如“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发展大道、和谐大道”的命名,既体现了从新中国成立前的探索,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国家富强后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又从地域上、时间上反映了城市建设的逐步扩展轨迹”;又如“三民路、民生路、民权路、民族路,均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这一系列道路名称既反映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义,具有时代感,又体现了旧中国人们长期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对新生活的渴望”。“这些地名将保护利用,成为城市文化根脉。”该负责人说。

“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今年4月,湖北省民政厅在全省范围开展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和红色地名文化宣传行动。立足我省地名文化特征,深入挖掘地名文化,以编撰地名图、录、典、志及文化丛书为契机,充分利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地名来历、含义、沿革,组织开展地名名征集、摄影比赛、专题展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地名文化宣传活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文脉。

湖北省民政厅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依托本地地名信息系统、平台,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地名信息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地名信息开发应用,主动对接“互联网 地名”省级地名公众服务系统,激发地名数据活力,发挥地名信息价值,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关注乡村地名、查询乡村地名、使用乡村地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地名信息的需求。

武汉市社科院退休研究员张笃勤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自2014年启动,至2018年完成。目前,武汉市各区和全省各地市州已经出版或正在编辑出版各地的地名志,《武汉地名图集》已经出版,《湖北地名大辞典》正在编辑过程中。资料显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湖北省共采集入库地名64.4万条,调查了2.9万条历史地名,审定了1822条跨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采集了85.4万条地名多媒体数据,形成了2000G规模的综合地名数据和1812幅普查成果图。

张笃勤认为,地名的变迁,包括老地名的消失和新地名产生作为自然过程,例如旧城改造和撤湾并村的过程中一些地名消失,也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他说:“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是有意识地保护文化内涵的地名、街道,在有条件下,帮助一些历史地名复活,一些消失的地名,通过影像或者文稿的方式保留下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原文链接:http://www.souke.org/news/show-115508.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消失的古地名大全(消失的地名抹不去的回忆)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标签: 地名 武汉 武昌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