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收购ACF  石英加热管,  800  T型槽试验平台  求购ACF  深圳回收ACF  回收ACF  T型槽装配平台  求购日立ACF  T型槽地梁 

为什么说打造10亿美元级的互联网消费品牌浪潮——正在扑面而来

   日期:2023-10-22     浏览:33    评论:0    
核心提示:7月19日,消费品巨头联合利华宣布以10 亿美元收购初创公司 Dollar Shave Club,与此同时,联合利华也宣布将进军剃须刀行业。  对于体量庞大的日用快消行业来说,10亿美元的收购额真

  7月19日,消费品巨头联合利华宣布以10 亿美元收购初创公司 Dollar Shave Club,与此同时,联合利华也宣布将进军剃须刀行业。

  对于体量庞大的日用快消行业来说,10亿美元的收购额真是少得可怜。要知道,11年前联合利华的老对手宝洁公司收购剃须刀品牌吉列时,可是花了570亿美元的天价!

  但是,联合利华此笔收购以及Dollar Shave Club所代表的模式,却有着诸多创新意味。本文即是对此进行解读。

  Dollar Shave Club 的核心服务是为男性用户提供按需剃须服务,除此之外,他们还生产男用护肤水、保养品、以及其他造型类产品。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用户每月只需支付订购费用,即可享受定制剃须刀的“送货上门”服务。Dollar Shave Club 的会员费用极具竞争力,最低只需 1 美元(快递费和手续费需要额外收取),不仅如此,在剃须刀服务基础上,Dollar Shave Club 还推出了男士美容产品套餐,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据悉,该公司旗下用户的月订购费用在7美元左右。

  这几年,依托于互联网渠道与口碑,借着消费升级的大潮,中国也在兴起不少消费品牌与全新模式。它们与Dollar Shave Club一样,都是在抓住什么机遇?在哪些创新点上突破呢?以下为正文。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号42章经,ID:MyFortyTwo。

  单单2014年一年,宝洁就投入了20亿美元在产品研发,100亿美元在广告投放,并且通过超强的渠道把控,让超过100个自有品牌矩阵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货架视线。

  没了。就是用这种碾压式的策略,宝洁在1960年到2010年间,销售额几乎每十年翻一倍,到今天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

  但,在资本和渠道是主要壁垒的行业中,为什么说当下会是互联网品牌的机遇?这其实就是我经常说的,要完全把握机遇,首先要能回答“Why Now?”这个问题。

  我前些天参加的一场设计活动上正好也提及了这个问题。电视由传统厚重型发展到轻薄、到3D、到弯曲、到各种技术成像的屏幕等等,这到底是为了要满足用户需求而产生的变化,还是因为市场竞争需要差异化,或甚至,只是因为公司内部的KPI?

  宝洁在中国曾经有近200个品牌的商品,但其中不足100个商品占据了其90%以上的销售额和利润,那么其他品牌的商品是过度开发、还是错误定位?

  再比如(上图),被宝洁以570亿美金收购的吉列的剃须刀从一刀头逐渐创新演进到了五刀头,但其实五刀头的作用就是“刮一次相当于五次”,也就是说每个用户要多花很多倍的钱,来代替一个非常简单地手工可以完成的动作。最终,用户们发现,好像三刀头就已经足够了,所以五刀头的吉列系列销量不佳。这就是一个过度利用“创新”的例子。

  传统快消品牌超过一半的广告投放预算都用在电视媒体上,而新兴媒体的预算只有个位数,这明显是和大势不符的。

  社交网站已经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电商平台也已经开始成为某些快消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根据贝恩咨询的研究报告:10%的护肤品、11%的彩妆、21%的婴儿奶粉、34%的纸尿裤的销量都已经来源于电商渠道)。

  在2016年,宝洁会从视频广告和展示广告中挪出10%的预算,放到社交网站和电商平台渠道上。我相信这只是一系列转变的开始。

  传统快消品牌需要付出非常高的渠道成本,把少量的主打品牌放到最好的货架位置上,而最致命的是,产品和货架是死的,他们并不知道下一个进入商店的人会是谁,也无法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把货架当做一种展示广告的话,这种广告匹配是单向的输出,无法收集用户反馈,且匹配效率简直低得惊人。

  而线上渠道的传播性强、对用户有感知,基于各种用户数据和反馈,线上位置的无限性的终极表现形式反而是少量而精准的动态推荐。品牌商不需要把100个商品挤到一个货架上,也不需要把10000个商品放到网上供人随意浏览挑选,而是要在不同的时刻,针对不同的客户,推荐几款最适合他的商品,让每个人都有一个私人专属货架。

  而宝洁目前的应对策略则是,削减广告开支,增加产品售价。不得不说这只能是一时之计,且可能落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一个典型案例是刚刚被联合利华以10亿美元价格收购的Dollar Shave Club(简称DSC)。

  DSC成立于2012年,一开始推出的是按月订购剃须刀的业务,男性用户们可以用每个月3美刀的价格享受剃须刀快递上门的服务,这不仅方便还比线下品牌的价格便宜了极多。

  2)广告方面:DSC在刚推出的时候便主要依托于Youtube、Facebook等平台传播,在Youtube上的一则视频广告至今已经被浏览了超过2300万次,哪怕只有1%的转化,也可能带来了23万用户之多。

  而这三者反过来,又带来极低的研发、市场、品牌、渠道投入,从而降低了公司整体成本,最终也反映在极低的产品售价上。

  上图是DSC创始人在A轮融资的商业计划书中总结的致胜公式:便宜的价格乘以便利性,再在品牌的作用下,获得指数级的加成。这个公式其实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领域,如果一个新产品比原有解决方案更优且更便宜,那么引爆市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而当服务质量能一直保持,就有可能延展出品牌效应,比如Uber类服务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把DSC当做是一个按月订购的电商网站来看,但发展至今,大家才慢慢看清,其实DSC要做的是线上快消品牌,瞄准的是男士的个人护理市场。

  价格便宜、质量保证、服务方便这些点都是为了在客户心中建立品牌形象,而按月订购则很好的绑定了用户粘性。所以在剃须刀之后,DSC又陆续推出了剃须膏、护发系列、护肤系列等产品。看到这里,就不奇怪为什么联合利华会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DSC了,DSC就是在建造一个线上的快消品牌帝国,并且慢慢实现了其最早的vision。

  当然,当时大多投资人哪怕听到CEO自己讲述未来的规划也多半不敢相信,因为DSC被资本市场认可主要有四道坎,而A轮时候的他们才勉强验证了第一道槛而已:

  而当时在没人看好DSC的时候,David Pakman连续领投了其A轮和B轮两轮融资(如果要形容之,可以说是:Unusual, bold and lucky),对于投资DSC的原因(同样适用于其他互联网消费领域),他总结的以下几点insight我觉得非常有趣:

  2)选择零和市场(如果客户在你这里购买,就说明他不在其他地方购买,这样才有潜在的垄断性,并且更容易产生客户粘性和忠诚度。而比如在很多衣服等领域就完全不是这样)。

  5)选择主要竞争对手(多半是传统快消品牌)的老板是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创始人的领域,因为职业经理人一般少有勇气抛弃既得利益而去拥抱创新。

  我相信DSC的成功有很多特殊因素,但我也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线上消费品牌要复制宝洁的故事,形成千亿美元市值的可能性也许很小,但形成十亿美元市值的机会应该还有很多。就好像Craigslist被肢解的故事一样,未来也许宝洁会成为第二个Craigslist?

  2)之所以是联合利华而不是宝洁收购DSC,是因为宝洁之前已经收购过在剃须刀市场中占有领先位置的吉列(占市场份额70%以上),而联合利华在这块市场是几乎空白的,所以也说明有颠覆性的破坏性创新很难在传统巨头身上发生。

  3)更重要的是,其实DSC在后期也尝试了非常多的线下或电视的广告投放等,因为线上人群暂时是有限的,比如要辐射到长辈人群,暂时还是传统的方式更有效。所以其实短期之内,线上线下结合还会是一个很大的趋势,这也是DSC愿意被联合利华收购的一个主要原因。

Tags:行业新闻

以上就是为什么说打造10亿美元级的互联网消费品牌浪潮——正在扑面而来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链接:http://www.souke.org/news/show-217874.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说打造10亿美元级的互联网消费品牌浪潮——正在扑面而来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