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收购ACF  石英加热管,  800  T型槽试验平台  求购ACF  深圳回收ACF  回收ACF  T型槽装配平台  求购日立ACF  T型槽地梁 

用户运营,这些都是你必须掌握的海派甜心的歌曲

   日期:2024-01-03     作者:小马鱼    浏览:31    评论:0    
核心提示:用户运营是我很看好的一类运营,现在这个岗位的缺口很大,怎么能让新人也能直观地知晓并上手这个岗位?本章基于自己实践过的用户运营实操经验,接地气地来解析这个最近大热、新兴但不标准化的运营种类。10年运营生

用户运营是我很看好的一类运营,现在这个岗位的缺口很大,怎么能让新人也能直观地知晓并上手这个岗位?本章基于自己实践过的用户运营实操经验,接地气地来解析这个最近大热、新兴但不标准化的运营种类。


10年运营生涯中,我有过的用户运营的经验大概来自三块。一是在携程时,做过老客户群分化项目,在现在看来就是对存量用户进行分层,提升他们的LTV(Lifetime Value,生命周期价值);二是在淘宝时,做过卖家运营,那一年专注腰部卖家的成长,卖家也是阿里的用户,所以也算用户运营范畴;三是2016年-2017年在创业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用户运营,主要就是获取种子用户、社群运营、挖掘及维护关键人等比较具体的事务了。


认识大热的用户运营

从百度指数来看,用户运营竟是2017年上半年才开始流行的一个词,晚于新媒体运营和社群。



运营”搜索指数曲线

从需求图谱来看,发现用户运营和其他各类运营相关程度都很高。说明这是一个很新、边界不清晰的岗位。


目前对用户运营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围绕用户的开源(拉新)、节流(减少流失)、维持(提高用户活跃和留存)以及转化付费所做的工作。很多人跟我一样有疑惑吧,这不是所有运营乃至全公司都要做的事儿么,怎么归在用户运营头上呢?另一种理解是运营用户生命周期,尽一切可能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并且在生命周期中尽一切可能产生商业价值,如下图。

听起来都没错,但稍显宏观。实际情况中,用户运营一段时间内的运营重点一般是某一类用户,最常见的是新用户或即将流失的用户或金字塔尖的优质用户。对于一个2017年初才兴起的岗位,大量新人进入,其实会有点摸不着头脑。我想给出一个更具体的定义:将用户分层,对特定用户进行运营,提高他们的规模或者价值贡献,比如我在携程做的针对机票、酒店、度假老客户的二次营销,比如在淘宝做的针对腰部卖家的赋能及提高其销售额的工作,比如在创业公司做的“关键人”这一层用户的挖掘及维护工作。


这个岗位有时代赋予它的特殊性:


① 它是一个增长部门,要直接产量而不是服务支持部门。虽然跟客户服务、售后、CRM、会员体系等都有一点儿关系,但它的职能渐渐往前移了。小公司的用户运营进入门槛并不高,所做的工作也比较靠人力,常常看到一个用户运营要拿几个手机,维护N个群,跟上百个人勾搭聊天;


② 它手上最大的武器就是用户。虽然跟内容运营、活动运营关系都很紧密,有时会服务于同个目标,但落在它身上,完成目标的手段是用户而不是其他的资源。比如一个电商公司要完成一个销售指标,用户运营可以定向给潜在的新用户发新用户专享优惠券,可以给老客户一个特权说你现在邀请一个新用户消费你们俩各得X元优惠券。


③ 它是精细化运营的代表。内容运营、活动运营像是收割机,而用户运营像是拾麦穗的。前期看起来比较慢比较笨很费人力,但是能即时反馈的、知道是否有效果的。公司成熟一点后,有了用户数据库、用户标签,就可以分类针对不同用户群启动对应的运营措施。比如满足X条件的用户启用规则1,满足Y条件的用户启用规则2。这个规则可能是优惠规则,有可能是权益规则,有可能是商品/内容展现规则。然后监测规则实行之后一段时间后,这些人群的关键指标是否有变化,变化多少,跟没有用规则的自然增长的用户群相比怎么样。它是跟精准营销密切相关的,值得投入精力,未来会爆发强大的力量。


注意:用户运营是目前最不标准化的一个运营岗位,每个公司的叫法可能不一样,根据服务对象不同会有:卖家运营、买家运营、主播运营、粉丝运营、司机运营、学员运营、讲师运营、社群运营等等。其实底层用的逻辑都是用户运营的逻辑。


用户运营不可不知的相关名词


种子用户:能“发芽”的用户。产品的重度使用者,乐于反馈和分享,追求精神成就感高于其他。比如豆瓣、知乎、新浪微博的种子用户挖掘工作都是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为产品初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效用户:那一批真正使用产品的目标用户。他会为你买单,但他不会为你狂热的宣传,属于比较静默的用户。


KOL:Key Opinion Leader的简称,指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严格来说,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才是真正的KOL,但有的品牌方不会选KOL,可能只是看到粉丝多就为他买单了,赚吆喝却转化不了。符合这三个条件的通常都不便宜,特别是第三点,俗称带货能力强,越来越为品牌方所看重。


关键人:关键人是指能影响别人采取行动的人,而非仅仅吸引眼球而已。它跟KOL类似,但面更广,门槛更低,比如我虽然粉丝量不算大,但在专业方面有持续的输出,有一部分信任我的粉丝,对于馒头商学院、三节课、运营研究社这样的公司,我就算一个关键人。通常我们希望对这个群体进行日常的维护,来激发他们自发的、免费的传播。每家公司的关键人是不一样的,需要平时跟用户打交道中留意,慢慢去形成自己对于关键人的判断、关键人数据库,并且摸索怎么用他们效果会更好。


头部用户/腰部用户/尾部用户:对网站/APP价值贡献高、中、低的三类用户,具体的高、中、低的界限要根据自身情况定义,没有通用的,画出来通常是一个金字塔形。


RFM模型:一种客户关系模型,R(Recency)表示客户最近一次购买的时间有多远,F(Frequency)表示客户在时间内购买的次数,M(Monetary)表示客户在时间内购买的金额。三个指标的组合可以作为分层的依据,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是判断一家公司估值的重要指标,比下载量、注册用户数都重要。


LTV:Lifetime Value,生命周期总价值。意为客户终生价值,是公司从用户所有的互动中所得到的全部经济收益的总和。通常被应用于市场营销领域,用于衡量企业客户对企业所产生的价值,被定为企业是否能够取得高利润的重要参考指标。


ARPU: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用于衡量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业务收入的指标。ARPU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收入。


用户运营的职能及能力要求

运营本身是一个不分专业的岗位,用户运营就更没有专业限制了,我是蛮鼓励应届毕业生去做用户运营的。


为什么用户运营是有前景呢?


• 用户运营可以更有效地获取和转化新用户。传统公司看重成交那一个点,他们通常只运营成交了的用户,即“客户”,而互联网上可以记录用户的行为路径,互联网公司看重用户和自己的每个触点。比如你是淘宝上的一个卖家,开放给淘宝卖家的数据后台会告诉你哪些人浏览了你、收藏了你、加购了你,总之他虽然没买,但他表现出了对你感兴趣,这些人放掉是很可惜的,可能只需要你临门一脚,稍加维护,一段时间后他就转化为购买用户了。淘宝就提供了工具可以给不同的客群展示不同的首页,可以给不同的客群发不同的促销信息。


• 用户运营可以把老客户的价值发挥最大。流量红利已然消失,获取新用户越来越难,很多公司开始重视运营老客户,比如刺激老用户的复购、传播,防止流失。我曾是“衣二三”(一个共享租衣APP)的忠实用户,怀孕中期时恰好会员要到期了,我没有主动续费,我猜想“衣二三”或许会对我做某些动作,我静静期待着,观察着,果然看到了他们很明显的用户防流失动作,于是给大家搜集到了以下素材,我觉得做得还不错呢!它综合运用了push、站内信、短信、电话,四条短信还是不同的文案,看得出有细细斟酌。当然这里面还有触发机制,就是当什么时间点,用户呈现出什么行为时,触发推送什么动作。这个逻辑就很精细化了,并且需要不断调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遇到同类情景时留意下。

用户运营的职能及能力要求怎样呢?


不同公司对用户运营的职能界定及能力要求的差异还挺大的。如果公司互联网基因很足,有黑客增长的理念,对用户运营的需求是小而精的,就是说人头不多,但经验要求很高,薪酬开得也高。另一种的话,可能你要运营的那部分人数量比较小,还不值得或者不适合产品化地去做,就需要人肉一个个挖掘一个个聊啦。为了方便理解,我大致分为“月薪一万以上的用户运营”和“月薪几千块的用户运营”来解释。


“月薪一万以上的用户运营”怎么做


这类用户运营跟我在携程做的类似,关键词是“路径”、“数据”、“A/B测试(又叫AB Test)”、“产品”,比如以下这个招聘:



用户运营招聘

这类用户运营的主要工作有3步,①分层策略,②触达干预,③数据监测。如下图所示:


“一万块以上的用户运营”常见工作步骤


这里用携程的项目经历给大家举例,当时不叫用户运营,是销售部和BI(商业智能部)联合做的针对老客户的项目,目的是提升存量用户的价值贡献,其实携程的用户运营意识是很超前的,只是一贯低调。


Step 1:分层策略。我们随机提取了两份一定量的老客户样本,一份叫测试组(也可以理解为A组),一份叫参照组(也可以理解为B组)。我们再把测试组的人根据他的机票、酒店、度假消费的频次和金额,分成了几个小组,比如有机票偏好型、酒店偏好型、度假偏好型,大概的策略就是给对应的群组一些定向的刺激,最后看看一段时间内样本组的人是不是比参照组的人在携程消费更多。

Step2:触达干预。我们当时促达用户的渠道主要是遍布全国交通枢纽的地面销售人员、强大的call center(呼叫中心)、EDM。我们为这些渠道准备了精准的话术或文案或页面作为弹药。比如在线下,销售人员遇到老客户会以回访的名义做二次销售,销售员输入客人手机号在移动终端上,就能看到客人的类型,并且会提醒销售人员,客人可能会买哪里到哪里的机票,可能要定价格多少钱左右的酒店,销售员这样一给客人说,客人常常很惊讶,你怎么那么懂我,知道我要什么,感受和转化率都会提高。客人打电话到call center的话,同理。EDM也可以做到千人千面,比如客人刚刚定了一个北京飞杭州的机票,我们通过历史数据判断北京是他家的话,那么去杭州多半是出差,需要住酒店,就会给他推送一封EDM,最显眼的部分是杭州他常住的酒店或者跟以往消费档次差不多的酒店推荐,然后是回程杭州到北京特价机票推荐,接着是杭州的一些吃喝玩乐tips,这样的EDM点击率就会比以往没有分别的促销集锦EDM好很多。

Step3:数据监测。做了以上之后,一段时间之后(通常要1-2个月),我们用测试组和参照组来对比(大家还记得第一步的参照组么?就是那个啥都没对它做的组)。对比时虽然大老板是看两组分别给公司带来的价值贡献,但我们做分析的话就要看得更细一些,包括点击率、转化率、客单价、间夜数、平均间夜价格等,以便发现隐藏的问题。如果样本组的效果大于参照组,那就会把这套机制覆盖到更广的客户上。这就是一个简单的AB test的过程。如果你一开始有两套策略拿不定主意的话,就可以有两个测试组,视为A1、A2,一样可以与B组比对,选出更具有竞争力的策略。


“月薪几千块的用户运营”怎么做


上面那一种听起来挺酷的,不过只存在于用户基数较大、数据完善的公司,大部分用户运营做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人肉工作量大, 需要大量的BD、沟通、谈判的这类用户运营。比如以下这个新兴的短视频APP招用户运营,这就是偏种子用户获取和社群运营的,顺带做基本的用户反馈收集和产品优化的对接工作。


某短视频APP用户运营招聘


以下这个岗位是做用户中KOL这一层的维护的。虽然蚂蜂窝的总用户量大,但KOL这一层并不多,而且需要有人情味的关怀和维护的。

这类用户运营需要具备的能力,最基本的是比全公司任何人都了解所运营的那层用户。我听一位创业者讲过一句话,“当你觉得不知道做什么时,就去和用户聊天”,我再加半句,“就去翻他们的朋友圈”。其中藏着很多玄机,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很多运营的灵感就来自于此。


用户运营的未来就是精细化运营,在有选择空间时,尽量去数据化运营做得好的公司做用户运营,至少公司高层有这个sense,在往此方向努力中。因为没有数据支持的用户运营多是人肉工作,做了一段时间后就到瓶颈了,你会觉得没什么挑战,没什么含金量,但有数据支撑的用户运营就好玩了,想象力非常丰富。


接下来会讲下新人做用户运营必须会的3件事,分别是①种子用户获取,②社群运营,③关键人挖掘及维护。如果掌握了,初级到中级的用户工作你都能上手!


种子用户获取

种子用户的获取对新产品来说,非常重要。不是第一批用户都是种子用户,初期尽量寻找那些可以“发芽”的用户,而不是凑数的用户。这样,可以帮你小范围内验证产品的可行性,在不伤害用户的情况下完成优化迭代。如果这时候你就灌入很多不精准不优质的客户,测试出来的结果可能有所偏差,而这些人一旦被伤害,他对你是没有容忍度的,很可能怒删,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哪怕你在变好他也视而不见。


种子用户的获取有N种方法,并且每年都会淘汰些旧方法,增加些新方法。这就像我们做电商时寻找流量价值洼地一样。很多渠道一开始用有效,知道的人多了用滥了渐渐就没效了,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比如说三年前流行的微博九宫格,9个同调性的APP各出一张带下载二维码的海报,组合成一组微博九宫格素材,打包请微博大V转发,9个商家一起来摊费用。曾经风靡一时的方式如今已经没人用了,我猜下一个被玩滥而失效的或许是在朋友圈通过裂变海报吸粉的玩法。


曾在Uber和摩拜负责用户增长的周喆吾曾说,每个时期,每个产品80%的获客都来源于同一渠道。如果找到了一个很高效的渠道,千万不能高枕无忧,好日子只能过3个月到3年,很快就失效了。创业公司应该分三步来找到低成本的增长方法:


① 广撒网,把所有可能的获客方法用最低的成本去尝试(不要超过几万块钱),得到现阶段靠谱的那根“金水管”;

② 把“金水管”开到最大,同时把周围的“银水管”也打开;

③“金水管”快要用坏之前,重复前两步。

我的一个学生是做配音网服务的,她们初期最有效的渠道就是在“58同城”上去找传媒公司的微信或电话,勾搭他们(因为传媒公司接到一个甲方的活儿后,可能把配音这块外包给专业的配音网站做),成交转化率能达到20%!我非常鼓励这样小而美的尝试,现在的商业环境下,你实在很难找到井喷式的万金油渠道。接下来展示的手段也仅是站在我的角度、在我写书这个时刻普遍有效且基本不花钱的一些手段,更多真正对你来说最有效、性价比最高的需要你举一反三,在实践中亲自去发现。


熟人传播

这是首当其冲的渠道,这个时候就发现微信朋友圈的好处了。如果身边了解你在做什么的人都不愿意用,不愿意分享,那陌生人就更难了。熟人传播最主要就是用好你的朋友圈、通讯录、群、公司员工等,让他们先来试用,并为你分享转发。新浪微博刚兴起那会儿,要求每个员工每天都要邀请好友来注册微博并发动态,新浪员工的朋友自然也是比较优质的用户。阿里在推社交软件“来往”APP时,也是要求每个员工必须邀请100个朋友下载注册才有年终奖,阿里员工的朋友自然也是卖家、互联网圈的人,质量也还不错,虽然最终没做起来,但是这个手法让员工看到了公司的决心,也让外界看到了阿里做社交的决心,对后面做“钉钉”多少有铺垫作用。


抱竞品大腿

这招做好了就是无伤大雅且特别有效的抱大腿,做不好就是让人嗤之以鼻的挖墙脚。先讲一个反面案例,东家APP最大的壁垒就是我们在初期花了半年的时间寻访到1000个优质的匠人,竞品最馋的就是我们的匠人资源了。他们想来挖墙角,地方是找得很对很精准,但是直接给匠人私信的手法未免有些粗鄙,被发现了肯定是会封号的。


再讲一个正面的案例,也是我亲历的。榛果民宿抱Airbnb大腿的冷启动,我觉得做得是卓有成效的。2017年上半年我把工作室拿来做民宿,当时只入驻了Airbnb,因为在我眼里Airbnb就是民宿的鼻祖,我自己出国玩也经常用它。4月份时美团宣布旗下民宿预定APP“榛果民宿”上线。榛果的城市经理开始了一轮强势的房源BD,第一目标自然就是那些已经在airbnb上经营民宿的房东。他们已经被教育得很好了,对他们来说就是新增个订单来源渠道而已。为了撬动这批人(包括我),他们在各个民宿群里疯狂加人,请已入驻的民宿主再有奖推荐等等,反正我是很容易就被他们找到了。找到后是什么打动我的呢?因为我是个怕麻烦的人,发房源需要十来分钟,之后同步房态也挺麻烦的,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意,我是不太愿意的。但是让我震惊的是,他们竟然推出了Airbnb民宿主一键迁移房源并且日后可以同步房态日历的“黑科技”。不知道这个对于技术来说难不难,但对于我们房东来说就太方便了。


这还没完,有一部分房东是Airbnb的死忠粉,觉得在上面接订单基本就够吃了,这部分人往往手上有优质的房源,是容易产量的商家。怎么请动他们呢?榛果又有一条新政策,如果你把在Airbnb上有评价的房源同步过来,首套奖励100,后面每套奖励50。现金奖励还是很刺激人的,特别是有的房东手上5套10套房源的,奖励就能拿几百块,只需要几分钟的事儿。


小猪民宿其实也在做抱Airbnb大腿的事儿,小猪提供了密码锁和民宿保洁服务,并且低于市场价。后来榛果也提供了民宿保洁服务,更加便宜,而且连布草都可以租借换洗,房东完全可以当甩手掌柜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服务的过程中,其实他们都在得到一些Airbnb的数据,可供之后做定向营销。比如我在小猪安装的密码锁,每次设密码时它会让你选择来自哪个渠道,房客的名字、电话。通过这个,小猪就能掌握我的房客里Airbnb客人的占比和联系方式,合适的时机时完全可以通过短信和电话,辅以一些利益刺激,把这些人拉到自己平台上来。又比如每次小猪的保洁阿姨打扫完房间会在显眼的地方放置一个桌牌,宣告房间已清洁消毒,实则是一个聪明的软植入。通过Airbnb入住的客人看到这个牌子,多多少少对小猪会有点印象,加之桌牌上面告知新用户有返现,说不定就被转化过去了。虽然我对Airbnb有品牌忠诚度,但作为一个观察者和亲历者,不得不说小猪和榛果都有通过抱大腿蚕食老大哥的份额呢!


社交媒体私信邀请

社交媒体具备的一些特征,比如:兴趣标签、达人关联推荐、粉丝数阅读数公开、可私信等特点,特别适合去邀请你的种子用户,目前最有效的就是微博、知乎,用户量大,活跃度高,经久耐用,百试不爽。以前的豆瓣也挺好用的,有自媒体人说“中国创业者都欠豆瓣一份人情,你们哪个团队起步的时候没去豆瓣蹭流量“。不过正因为这些平台的开放性,就导致你看得到的种子用户,竞品也看得到,大家都在抢夺。在这样的情况下,邀请的方式方法、话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话术是很难一次性就写得很好的,一是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被邀请的人,感受下是否会被打动,二是可以拿两条话术随机发给两组被邀请人,测试下响应率哪个更高。


干货资源引诱

干货可以是你的目标用户可能会喜欢的电子书、视频、文档等,也可以是在线微课。微课是这两年最流行的增粉方式。如果创始团队有KOL,可以团队自己出人来讲, 如果没有的话,可以付费或资源置换的方式请行业里的大咖来讲。不过前提都是微课本身是有料有趣有价值的,切不可操之过急,广告太多太硬。我之前做过一个创业项目,就是想聚集一帮跟我类似有一技之长的人,来我们平台上实现技能变现。我请到知识变现做得比较好的彭小六来订制了一个微课话题,效果不错。

16.jpg


现在还有些工具可以放大干货资源引诱的效果,形成裂变。比如馒头商学院做过的关注服务号生成自己的专属二维码,分享出去,有三个人帮你扫码后就能免费听;又比如网X云课堂出品的《网易戏精出来讲课啦》,加入了高佣金比例的分销机制,刺激分享。需要注意的是,微信官方查禁得比较严,容易被封二维码链接甚至封号。


知识问答营销

早年有大量水军在百度、天涯、各个城市论坛上做的问答植入也算此类,现在用户对此类广告比较有免疫力了,但是教育培训类、整形类、孕产类、婚礼婚纱照之类还是很多。现在更流行、更得体的方式是在知乎、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去做,旅游商家还可以去蚂蜂窝的社区问答里去做。这类问答的要求是你先根据你的目标群体会问的问题关键词去搜索,找到某个关注量还不错,你又能hold住的问题后,跟干货资源引诱一样,先给予别人价值,帮别人解决问题,再软软打个广告,网友看你那么辛苦几乎不会反感的。我印象最深的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是前同事元菲辞职离开阿里后创业做一个产品,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你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赚到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大学兼职到入职阿里,低价买入原始股到买宝马买LV到辞职创业,简直像小说一样精彩。最后很自然讲到自己在做的创业项目,从评论看来很多人去下载了,也加了她的微博,这帮认可她的人,不管她未来做这个产品还是换其他的项目,都是宝贵的财富。



我喜欢的旅拍摄影师陈楠在蚂蜂窝回答《旅行中能拍出大片范儿的衣服有哪些?》,大量图片既展示了旅拍水平又展示了服装搭配水平,获得100万+阅读量,圈粉无数。


精准线下推广

要在线下推广前加精准两个字,才敢放在这里。因为很怕大家误会是几年前北京中关村APP下载一条街的情形,一个人走一圈,下一堆APP,基本上领的礼品或奖金够他一天吃喝了。那样的方式肯定是有量而没有质的,很多创业者矫枉过正,完全不想涉足费时费力费人的线下了。但线下推广对某些体验式的、偏同城服务的、社群类的项目依然管用,而且通过在线下用户和团队的接触,好感度、信任度会加深很多,一个愿意来参加你的线下活动甚至做你的活动志愿者的用户,抵得上10个素未谋面的线上用户。穷游网初期就在各个城市举办同城线下活动,用“对世界上瘾“、”负责任的旅行“的价值观吸引了不少气味相投的铁粉。


如果觉得活动对自己有效,比如每次活动后有不少比例的人下载你的APP,发朋友圈分享出去,询问如何购买等,这之后,就要考虑如何低成本、高频次、系列性、有延续性地办活动了。设立城市分舵,招募城市志愿者,总部提供物料和宣传,执行落地都交由城市志愿者来做,定期给予一定物质激励,是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志愿者并不是冲着钱来的,所以价值观一定要正,弱化商业性。


还有一种线下推广是面向更大用户量的展会地推。东家APP早期出没各个茶博会,获得了较大规模量的种子用户。因为东方生活美学的体现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其中喜欢茶的人又是规模最大、商业价值最大的。茶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延伸性,很多人喜欢上茶后,就会对茶器具、佛学、中式家具、珠串、花艺、茶服、古琴、香道、字画、古法食品……都感兴趣起来,而这些,东家上都有!我们看过数据,线下展会上获得的用户次日留存率高于线上渠道。


老用户推荐

在获取新用户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公司重视老用户的推荐,成本低、转化高。一类是诸如Airbnb、Uber这样的公司,有成熟的邀请系统(Referral System)。其本质就是老用户成功邀请新用户使用产品,双方都可以获得好处,通常是代金券或者返现。市面上的APP大多数都有这样的功能,其实实现功能并不难,难的是精细化地提升这个功能的效果。以Airbnb为例,它会定义一些数据衡量指标,比如每个月现有激活用户发送邀请的次数、每个发出邀请的用户平均发出邀请的个数、每个收到邀请的用户中最终注册、产生预定、成为房东三种行为各自的转化率等,通过这些关键指标的提升来评估邀请系统的效果;会引入手机通讯录的信息,增加每个邀请人发出的邀请数,会研究更合适的时机对潜在的邀请发出者进行提醒;还会做A/B测试研究怎样的邀请文案会更打动人,发现利他型的文案,也就是以下右侧的文案(邀请语:赠送$25给你的朋友去旅行用)会好于左侧(邀请语:邀请你的朋友,你可以获得$25)。


衣二三APP内的邀请好友界面也让我印象深刻。你可以通过左右滑动选中你认为最能打动你好友的一句文案生产海报发送给对方。总之,现在的邀请文案有越来越社交化、趣味化的趋势,不是简单粗暴的获利。


另一类公司在推荐系统以外,也会借助用户运营人肉一对一告知老客户有老带新政策并跟踪效果,以刺激分享。我听一位朋友说起过,她给孩子报名了VIPKID(一款在线少儿英语教学产品),效果不错,有工作人员牵线请她给另一位同区域、小孩差不多大的妈妈讲讲自己孩子产品使用体验。这样说过以后,对方立即就报名了,我朋友也得到了课时奖励。这些例子里都含有精细化运营的思路。


以上种子用户的获取方式可能不仅限于用户运营职责范畴,有的是需要几个角色一起协同完成的,比如知识问答营销需要和内容运营一起完成,精准线下推广需要和活动运营甚至市场部一起完成,老用户推荐需要和产品部、开发部一起完成。当权责不清晰时,如果你有信心来主导这件事,建议你能担下来成为临时项目的team leader,因为用户运营是一个容易埋没的、容易边缘化变成支持部门的角色,必要时,你应该强势地站出来!


其他还有一些付费的用户获取方式,如新浪粉丝通、腾讯社交广告、今日头条信息流广告等,但因为我不建议种子用户用付费的方式获取,且用户运营手上几乎是没有预算的,所以不在此赘述。


社群运营

“社群”是2015年下半年开始热门起来的。大致可以把社群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群为形态的创业,它的商业模式不确定,边走边看,创始人抱着放长线钓大鱼的心态,事实上长线是一定的,大鱼就不一定了,比如某读书群、某兴趣爱好群、某创业者和投资人对接群、某市场人聚集的群、某运营人聚集的群;一类是为公司既有业务服务的社群,这类社群目的性很强,披着社群的皮,打着拉新和转化的主意,比如某母婴产品的宝妈群、某旅游公司的结伴同游群、某教育公司的学习交流群。


放在用户运营的工作职能中,我讲的是第二种。它可能看起来没有那么纯粹,但确实是一种对大部分公司有效的、低成本的用户运营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客单价高的行业尤其适用。


为什么把社群运营放在用户运营的职责里呢?因为你运营的还是用户,只不过放在了一个有共同价值观的群的形态里,便于你更高效地来运营,目前最主流的就是在微信群了(但社群一定不等于微信群,这个相信不用我赘述了)。


社群运营在每家公司承担的KPI可能各有差异,跟内容运营类似,它具有多重功效,如拉新、留存、转化,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功能很难在一个群里完成,所以通常我们会做一些组合,像漏斗一样筛出真正为我们付费的用户。



拉新群

目的是拉来新的群成员,从中转化为APP下载数、注册用户数或者公众号的粉丝数。比如利用某次微课、某次活动引诱来的用户就可以放在这个群里,结束后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大家去关注公众号或下载APP。这类群的生命力很短,人比较杂,忠诚度不高,可能三天后就一片死寂或沦为广告群了。不要强求去延长它的生命期,能转化的就转化,不能转化的就放掉,赶快去策划下一个拉新活动,建新的群,高举高打,快聚快散。


留存群

这是最能代表公司典型用户画像的一个群了,这里沉淀着品牌的忠诚粉丝。建群的目的是让大家有归属感,通过品牌方的持续输出价值和社群成员间的互相影响,把用户能留下来,延长他们的生命周期。这个群的成员来源于几个地方,比如拉新群里里比较活跃、有交流欲望的一帮人,比如老客户里的忠诚粉丝,比如公众号的忠实读者。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持续下降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未雨绸缪的方式是将用户引到互动性更强的地方,微信群就是个很好的地方,你会发现现在有很多公众号在文章底部或菜单栏都会引导感兴趣的用户进一步加个人号再拉进一个微信群里,下一次发文后即便你没有打开公众号,也会看到运营转发文章在群里,你打开的概率会高很多。


转化群

品牌方经常发广告的群会让人反感,但不做转化的群也会让品牌方缺乏维护的动力,长此以往会因为无法评估投入产出比而怀疑做社群的意义。我认为适当的刺激转化是可以的,也是有必要的,但是要做得巧妙。比如你可以为某个单品(比如某在线教育公司的新课程、某旅游公司的新线路、某游戏公司的新游戏……)新建个转化群,从留存群里用一些有趣的内容素材、优惠刺激做钩子把感兴趣的人引出来,不打扰到留存群里原本的氛围。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让每个群里的人相对来说是同类人,运营者才知道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尽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让用户觉得无价值、浪费时间、被打扰。以上讲的比较落地,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可变通的地方。


最重要的,我觉得作为一名运营,你应该混迹在多个群并从中得到给养和灵感,随时跳出来思考,这个群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那些让人舍不得退的群有哪些共同特征。我总结出来四要素:同类人、有价值、核心人、规则。即有相同兴趣或目的的人聚集在一起,社群能给予成员价值,比如活动、内容、或者是人脉,群里有能凝聚人心的核心人,通常是发起人或发起人邀请的具有观点输出能力的人,能与普通成员互动,最后是要有一些基本的群规,鼓励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清晰明了。


关键人挖掘及维护

在活动运营一章,我们已经知道通过关键人营销可以放大活动效果。但是关键人是需要日常储备和维护的,这类工作通常落在了用户运营身上。他们经常与用户打交道,哪些属于金字塔上层的用户他们是比较清楚的。


识别关键人

在挖掘关键人时,需要细心和敏感。因为这部分人通常不是大V,不算KOL,尚未明码标价,他们没有很显性的粉丝数去证明他们的影响力,这时候需要你的留心观察了。比如你可以调取交易数据,筛出那些交易频次比较高的用户,他们对公司的认可度肯定很高;比如现在有拼团、有生成专属二维码邀请好友的工具,看哪些人特别有号召力,能吸引人扫码或者下单;比如留意留存群里发言活跃有见解的人。我有个朋友挺喜欢化妆品测评的,第一次在小红书发了笔记,就因为内容优质被运营“盯上“了,加了个人微信时不时寒暄下鼓励她多来发优质内容,我也有在马蜂窝被“盯上”的经历,这种“被发现“的感觉挺好的。


维护关键人要走心

现在很多公司是有意识在维护关键人的,比如过年过节问候下,送点礼品,但是有的做得不够走心。我观察到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时,我朋友圈有一些关键人总能收到很多礼品,我自己也会收到一些。其实品牌的内心潜台词是希望收到礼物的关键人能拍个照在朋友圈晒一下,做下软广,但有的礼品实在无甚新意,有的关键人就把礼物堆在一起拍张合照发个朋友圈,说“谢谢各位金主爸爸投食”。但是遇到走心的礼物,比如定制的包装上有专属的名字、头像、有趣的文案之类的,关键人就会认真拍照之后单独发个朋友圈和微博,品牌方的心思才没白花呢。


巧用关键人

说完了挖掘和维护关键人,那么到了关键时刻,你怎么用关键人呢?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请关键人发活动海报到朋友圈,怎么做更为妥帖呢?一是尽量做成跟关键人相关的,比如有他称谓的邀请函。他觉得受到了邀请,自己就算不能去,那也可以分享出去让感兴趣的朋友去;二是发朋友圈的文案你最好写好发他,卖点写得好不好与海报的打开率直接相关,他可能没那么仔细去挖掘活动的卖点,而你最清楚了。


另一种用法就是让关键人直接体验,不管是去线下体验,还是邮寄产品体验都行,适用于美食、旅游、酒店、花艺等体验过程中容易拍出高逼格照片的,让人有想发朋友圈冲动的类型。怎么做效果更好呢?切忌让关键人体验一个“标品”,就是明码标价的,任何人都能买到的,无差别的东西,要让他有尊享感。比如之前有烘焙品牌请我和朋友们品尝新品“网红脏脏包”,如果只是这样我们就会觉得不就是十多块钱一个嘛,我自己买也行啊,不用专门跑一趟,但如果品牌方设计成是可以自己亲手学制作脏脏包的下午茶沙龙的话,就会吸引人很多,因为这是别人花钱也享受不到的“非标品”,受邀的人自然乐意发朋友圈。再比如,做民宿的老板经常会邀请达人来体验,如果达人享受到的就是几百块至上千块在携程上订房一样的东西,那不够有吸引力,如果设计成“做一天回归乡野的山民“,或者”体验民宿主的一天“,就有意思得多。


最后,关键人的再一种用法就是做竞品调研。如果你跟关键人的关系比他跟竞品好,你能从关键人那里打探到竞品情报,对了解用户反馈,优化产品有帮助。


好了,今天给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目前对于用户运营岗还云里雾里的同学们,如果你想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


原文链接:http://www.souke.org/news/show-305535.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用户运营,这些都是你必须掌握的海派甜心的歌曲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标签: 用户 的人 关键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