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些小说里,这句话也广泛的出现。
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有着天地“视人命如草芥”的意思,但如果真的这么想,就显然是曲解了老子的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要理解老子的这句话,必须首先了解两个核心关键词——“刍狗”和“仁”。
“刍狗”所谓“刍狗”,是指用草扎的纸狗,为的是在祭祀的时候使用,这就像我们今天某些地区还会扎一些纸人纸马在祭祀的时候一样,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
祭祀活动中的所有祭品,作为人类与神灵沟通的物质,都具有虔诚、礼敬和神秘的色彩,被人们所尊重,当祭祀结束后,这些祭祀往往被丢弃,视同废物。
所以,刍狗”表示一种用完就被丢弃,不被珍惜和爱护的东西。
“仁”关于“仁”,我们最多的认识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在孔子看来,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很明显,“仁”的思想,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论述,所以关于“仁”的思想,提出最早的,并非孔子,而是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是没有感情的,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没有对一方偏爱,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在天地看来,世界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一样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天地并不能左右。自然规律就是自然规律,他没有生命,更没有偏爱之心,这就叫“天地不仁”。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籥”俗称风箱。老子用风箱做比喻,来说明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在一静一动中发展的,像风箱一样,动则生风,静而藏之,从而进一步说明仁爱之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当然,这句话也并不是单纯的说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既然天地决定不了,那么决定自己命运的,就只有自己。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老子思想里的“无为”。
所谓“无为”,不是啥也不做,而是不要瞎做。如果把统治者看做是“天地”,百姓比作是“刍狗”,那么这句话就是说,对于老百姓,他们要种田织布,你就让他们去种田织布,不要妄加干预,如果你非要让人去砍柴捕鱼,这就不对了。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
其实,老子还有很多话都很容易被后人误读。像这句“道法自然”,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说“道家的思想无所拘束,顺应自然”。有些很多修仙小说中把这句话当做某种充满了奥妙力量的哲言,或者是道家修行的某种高级境界。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句句式一模一样,而前三句中的“法”显而易见是个动词,大意为“效法”,或者“顺应”。“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效法自己”,也就是“道不需要效法谁”。换句话说,“道”不依赖于其他事物存在,是永恒的,是终极真理。
那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就是终极真理。”
要正确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思想,我推荐大家读一下这一版《道德经》,书中不仅收录了足本全文,而且对原文进行了经典解读,并进行了说文释义,还逐章对相应的经典思想进行了活学活用。
《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套《道德经》全套4册仅需68元,却能为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
想要购买的朋友们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