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实习生 汪浩然 孙彦钦 通讯员 邬姜/文、图
蒸笼一打开,扑鼻的包子香味随着空气四溢开来。
初夏的重庆因为连绵不断的雨水,显得有些冷。站在蒸笼前的食客忍不住吞了吞口水,“老板,两笼。”
“来,拿好了,刚蒸出来的包子,好吃,新鲜。”老板舒先生回答。
这是一家不算小的店铺,5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4张桌子,一叠蒸笼,“松针小笼包”店隐在黄桷坪一栋居民楼的楼下。就如同周围的“交通茶馆”、“喜马拉雅书店”一样,成为黄桷坪城市记忆中最重要的符号。
就是这家白天看上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早餐店,晚上11点,有着慕名而来的食客,成为夜食族和出租车司机的“深夜食堂”。
夜晚排队的食客
深夜买包子还要排队
老板每天用100斤肉馅
80后老板舒先生说,他记得一次性买得最多的顾客是来自工地上的人,一年前曾一口气买了50笼。最远的顾客来自浙江,开车来打包了20笼。一般都是主城区的人来吃,除了附近的居民,璧山、两路、南坪等地的,都有人来。
每天深夜11点,包子店开门营业,食客们如约而至。加上外摆的桌子,一共可以摆10张桌子。尽管如此,有时还是不够坐。
一叠蒸笼端出来,现包现蒸,七八个坐在塑料板凳上的人起身排队,约20分钟,第一炉包子出锅。
具体一天卖多少个包子?舒先生没具体数过,“生意忙,没空数,反正是人来了就包,包好就蒸。”
店员加上老板只有五个人,但是分工很明确。老板、老板娘和徒弟包包子,老板父亲和岳母打杂。
最忙的时候,是营业后的两三小时,老板、老板娘和徒弟三个壮劳动力包馅都搞不赢。
可以统计的是,每天用100斤肉馅,两袋面粉,一袋面粉50斤,使用100个蒸笼,卖完就关门。
哪些人来吃包子?“唱了歌的,跳了舞的,开出租的,还有在附近住的。”负责揽客和打杂的老板父亲老舒在前厅一边收款一边说。
凌晨三四点,人群逐渐散去,四五个人吃着包子摆起龙门阵。
“吃包子一般翻台很快。夏天,我们还要卖凉面和卤菜,还有啤酒。”老板舒先生说,顾客喝着啤酒吃着包子,最久要吃一两个小时。
这家包子店开在黄桷坪已两年了。去年过年前,陆续有外地人来买包子,还有人带着自拍杆来拍视频,老板舒先生才发现自己的包子店上了抖音,逐渐成打卡的店。
价格牌上写着,包子有酱肉包、鲜肉包、糖包、芽菜肉包、红糖馒头和糖条卷。夜间价都是1块钱一个,凌晨5点后执行白天价,一块五两个。其他配有菜稀饭、豆浆、白粥等。
怀旧的包子不知道有没有吃出回忆
松针包子到底好吃在哪里
很多人说想留住童年味道
不过是包子,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怀旧、喜欢?舒先生认为,松针包子才是儿时特别是80后的味道。
“松针环保,而且吃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带的香味,这是现在的笼屉布蒸包子所没有的。”所以,食客也以80后为主。
生意第一个高峰在夜间三四点,舒先生和店员稍微短暂休息后,很快,凌晨六七点的早餐小高峰又来临,“主要是附近居民吃早饭。”
早上9点40分最后一笼包子卖出。到了10点,还有过路的人问,包子还有没有?老舒摆手,“卖完了,明天早点来。”
从小喜欢做吃的舒先生,完全没想到长大后会开家包子店。
1986年出生的舒先生,之前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过服装批发,四处碰壁。七八年前,开始跟着远房亲戚学习做包子。师傅姓胡,50多岁,做了30几年的包子生意。半年学成归来后,就开了包子铺,没想到意外成“打卡热门”店。
舒先生认为,自家店包子的特色就是“老味道”,那是一种90后无法体会的感觉,属于80后的味道,就是那种油浸浸的感觉——油透过包子皮,浸在松针上,包子皮软软的,一口咬下去,里面还在冒油。
包子好吃的秘诀就是发面和拌馅,老面是从师傅那里要的二十多年的“老窖”,不用酵母。
发面冬天要间隔12小时以上,夏天10小时以上。其次,就是肉馅,杂酱肉有讲究,七分肥三分瘦。用的宝肋肥肉加精瘦肉。
包子铺火了,老板却始终不肯露脸
吃小时候的回忆
包子的香味让人无法忘怀
店里卖得最好的是酱肉包,这是店里的招牌包,酱肉馅每天5大盆。其次是鲜肉包。
包子到底好不好吃?有人说好吃,有人说油多。
网友“impandaxin”专门凌晨一点半冒雨来吃。他说,看了攻略建议,定了凌晨一点的闹钟,到店时前面有四五个人排队。“吃的酱肉包,点了碗菜稀饭入口,应该是属于那种油膘比较多的感觉,葱也很多,那会儿生活条件没现在好,有点油水的包子,自然是受人欢迎的。”
网友“小九九”早上6:30起来就为打卡这个包子。她觉得酱肉包不是她怀念的味道,里面大葱多,酱的味道不突出,偏甜。
也有网友觉得包子好吃,“松针铺底自带清香,面皮绵软发酵适度,馅料新鲜味道靠谱。”
更多的人来吃,是因为怀念小时候的松针包味道,油浸到皮子里,包子上有松树的清香。
老板说,有人觉得味道好,也有人喷不好吃,他觉得这很正常,也没去反驳,只想坚持做他心目中童年的味道。
松针能够滤油
对话
松针蒸包子有滤油效果
舒先生说,做了生意他才晓得,松针有滤油的效果。
何时火了,舒先生说,自己也不知道,直到五一假期,有外地人也三更半夜拖行李箱来吃包子,才晓得,“我的包子铺跟着重庆城一起享福了。”
有人觉得包子没传说中的好吃,自然有人说舒先生擅长搞网络营销?
但他表示,自己为了这几十平米的包子铺,已经忙得来没有时间去网上营销,听见顾客说包子店上了抖音,抽空也上去看了下,每个人口味不同,说不好吃很正常。
在夜晚,他还会挂起“限购4笼”的牌子?
“饥饿营销”的说法也被老板否定,他表示,因为店里人手不够,后面的顾客大老远地来有可能买不到。每人限购4笼,也是为方便顾客四种口味可以各买一笼。
责编 邹渝 审校 王蓉 总值班 官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