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说:
一个人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如此美妙的句子,主角却不是张幼仪。
爱情里面最好的模样从来都是,我和你相濡以沫,你陪我共伴一生。
可是最悲哀的也莫过于,我深爱着你,你却迷恋着她。
张幼仪出生在一个富庶家庭,可是她却是从小苦过来的。
徐志摩
她的家里面有十二个兄弟姐妹,八男四女,她是第二个姐妹,在当时的重男轻女的观念下,她在家中根本没有地位。
她后来在自传中写道:
“在告诉你我的故事之前,请你记住一件事:
在中国,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从儿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钱。”
从很小的时候起,妈妈就告诉她,女儿永远是外人,是白吃干饭的,登不了大雅之堂,谈不上光宗耀祖,所以只有儿子才是“家里人”。
因此,不管家里教育状况如何,家里都不会牺牲儿子的教育。
张幼仪
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很早就开始学习德文和法文,即使在家道中落的时候,二哥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学。
她学到的是什么呢?
三从四德,伦理纲常,相夫教子,为女则卑。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她却成为了家中唯一一个没有裹脚的女人。
她甚至在十岁的时候,一个人偷偷地出去求学,在《申报》上面看到了学费极低的招生广告,她想方设法地说服父亲报了名。
张幼仪说,我是苦过来的人,这种苦,是她作为一个女孩,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不被重视所致的。
相比于林徽因的江南才女,香水百合,张幼仪更像是腊月梅花,一直在寒冬中绽放。
《人间四月天》刘若英饰演张幼仪
张幼仪在13岁家道中落的时候被许配给了徐志摩。
两年期间她在许多人的口中得知,自己未来的丈夫是一个“才华纵横,前途无量”的男人。
那个时候的张幼仪满心欢喜,她以为自己所托之人思想进步,富有极其先进的人生观和价值理念,幻想着自己未来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15岁,她嫁给了徐志摩。
她可能不知道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照片时候的表情:鄙夷、不屑,满脸的嫌弃。
那一句:“乡下佬”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人间四月天》张幼仪成婚
徐志摩迎娶张幼仪的婚礼极其轰动,当时的政商两届都为这场婚礼拍手称道。
张幼仪后来说:婚礼时,我根本不敢抬头看他的眼睛,我本来希望他第一眼见到我时,会对我一笑,可是他的眼神从始至终都是那么的严肃。
15岁的张幼仪就算心智再成熟也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而已,她渴望的是被爱与被关怀。
洞房花烛夜,他们只是履行了夫妻的职责,可是没有丝毫的爱意。
张幼仪回忆那一晚,她说:
也许一个新式女子会在那一晚说很多话,感谢命运的安排,让我遇见他,可是我没有。
《人间四月天》剧照
婚姻一定要始于爱情,可是对于徐志摩来说,婚姻只是责任。
婚后的张幼仪照顾公婆,忙着处理家庭琐事,她跟公婆有说有笑,唯独对徐志摩,不知说什么,不知从何而说。
她深爱着这个眼神深邃,内心充满浪漫主义思想,外表清秀的男人,可是这种爱却成为了一种莫名的压力。
她很想在他看书的时候,给他倒上一杯热茶,煮好一桌饭菜,等他来吃。
她很想穿上一身正装,背起挎包,拿起书本,挎着他走进学堂。
她很想他在她想着他的时候,跟她说上一句:幼仪,我想你了。
可是在儿子徐积锴出生之后,徐志摩完成了父母的心愿,便毅然决然去到了海外留学,走的那样干脆,毫无留恋。
人们都说徐志摩多情,可是他对张幼仪是如此的无情。
《人间四月天》剧照
对于张幼仪来说,她的前半生是悲哀,爱得水深火热,被抛弃的冷酷无情,可能她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了解这个男人。
两年之后,她独守空处终究男人寂寞,可能是对于浪子徐志摩的不放心,也可能是对丈夫的思念,他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寻夫之路。
三个星期的路程,她在船舱里面每个夜晚都在幻想着和徐志摩见面的场景。
三个星期之后,她来到了巴黎,在这个浪漫之都,荷尔蒙爆棚的城市里面,她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
她一下船就看到了站在人群里面东张西望的徐志摩,那个神情和动作她终身难忘。
张仪说:他是等待在甲板上唯一一个不想待在那里的人。
《人间四月天》剧照
的确,下了船之后,徐志摩看到了张幼仪的第一句话是:瞧你这寒碜样,和你走在一起真让人丢脸。
他带着她去百货商店换了全身的行头,而她就好像一个待宰的羔羊一样,无比的顺从。
他们一起从巴黎去了伦敦,可一路上丈夫的嫌弃和鄙夷让她觉得满满的伤心和失望。
我知道,在徐志摩的心里终究觉得张幼仪是配不上他的,她就像旧时代里面裹着冗长脚布的女人,而他呢是新时代的宠儿。
《人间四月天》剧照
在欧洲的日子里,张幼仪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冷漠与背叛。
没多久,她怀孕了,当她说出这件事之后,徐志摩的第一反应是,赶快打掉。
如此的冰冷和绝情出乎了她的意外,她以为无论如何孩子的出生可能会改变他的态度,哪知道他是如此的坚决。
世人只知道,徐志摩在巴黎和林徽因浪漫而美好的邂逅,如诗如画般的爱情,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有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女人。
所以说,浪漫的爱情有时候是两面性的,一面是荷尔蒙的激情,一面是现实的碰撞。
《人间四月天》剧照
张幼仪跟徐志摩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却以冷若冰霜的口气讽刺她说: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不坐火车了?”
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对话,之后徐志摩提出离婚就消失不见了。
《人间四月天》剧照
彷徨、无助,异地他乡、身怀六甲被夫抛弃,恐怕没有人比当时的张幼仪更加的悲惨。
幸好二哥张嘉森当时在法国读书,写信给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她在二哥的帮助下,在法国的乡下度过了那个秋天,对她来说那是灰色的四个月。
她经历了抛弃、背叛之后终于明白了:女人的卑微永远来自于对男人的过度依赖,而恰逢他还是个不爱你的男人。
《人间四月天》剧照
她决定同意徐志摩的离婚协议,她说:我要追寻自己的思想,做一个拥有自我的女人。
她决定成为一名老师,自立自强,她不想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传统封建的女人,她要成为孩子的标榜。
他也想让徐志摩看一看,没有你我依旧活得很好。
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也成为了民国第一桩离婚案。
徐志摩跟张幼仪离婚
有人说:一个女人有两条命,一条死于离婚,一条生于离婚。
离开徐志摩的张幼仪,独立,坚强。
她在自传《小脚与媳妇: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中说: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可是命运对这个女人来说就是这么残忍,当初忍痛生下的小儿子彼得在一场疾病中去世。
她大哭了一场,可是对于她来说沉浸痛苦就意味着死亡。
张幼仪带小儿子骨灰回国
她重新振作起来,她去了德国,开始了脱胎换骨的生活。她说: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
后来她辗转回国,成为了中国女子银行的副总裁,接着又成为了一家时装公司的总经理。
她也是中国首位女银行家。
即便如此,她一生都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她觉得,学问做起来很难,可是生活却很容易。
张幼仪在银行工作
家庭方面,她独自抚养儿子,照顾公婆,即使离婚了,她也不忘自己是徐家的儿媳,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可以不是徐志摩的妻子,可是我一定是徐家的媳妇。
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张幼仪还爱不爱徐志摩,可是我知道,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的对爱的理解,那就是责任、包容和扶持。
徐志摩爱过林徽因,爱过陆小曼,唯独没有爱过张幼仪。
可是徐志摩却是张幼仪唯一爱过的男人,后来她结婚了,她也说过:我究竟爱不爱他呢?我不知道。
爱情当中真正的悲剧是什么?
就是痴情与自私相伴,深爱与固执相随,一旦爱到不能自拔,荒诞无知便会泛滥成灾。
晚年的时候,有人问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她说:在这一生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我最爱他。
她对徐志摩的爱虽然卑微,可是那终究是难能可贵的,她最终活成了自己,也得到了很多的爱。
有人说张幼仪是洒脱的,我不这么认为,没有哪一个女人在被爱情抛弃后还能洒脱自如。
只能说,她是幸运的,远离了伤害,不至于让自己痛苦一生。
中年张幼仪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男人会喜欢张幼仪这样的女人嘛?
我很喜欢其中的一个答案:大多数男人就是不喜欢张幼仪这样的女人,女人生来不是为了让男人喜欢的。
张幼仪的前半生孤独、自卑、无助,可是后半生潇洒、独立、自主,女人不就应该如此嘛。
陆小曼是俏皮可爱,风流多姿的;
林徽因是知书才女,浑身散发着知性美的女子;
而张幼仪是铿锵的玫瑰,腊月的梅花,倔强、坚韧的女人。
徐志摩的一生辗转在她们身上,他是幸福的。
认识了张幼仪我忽然明白:只有独立、自信,而不是无尽的妥协、牺牲,才能让女人得到真正的爱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