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职业被孩子嫌弃低贱,你该怎么办?青春校园剧《少年派》在这个暑期掀起了不小的热度,剧中女儿林妙妙知道了父亲的职业是干丧葬服务的。她叉着腰,咄咄逼人地指责她的父亲赚死人的钱,并且直呼其名要父亲马上辞职。
张嘉译在剧中是一个任劳任怨的父亲,女儿一直是他手心里的宝,要什么给什么。而妙妙嫌弃爸爸的工作只是因为自己的面子,因为爸爸的这份工作让自己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她对父亲破口大骂,冷嘲热讽地让爸爸妈妈离婚,甚至用绝食逼父亲辞职。
小时候,那个口口声声最爱妈妈爸爸的小人儿,在长大后,怎么就变成了对父母冷血无情、不理解、不体谅、不尊重、不懂感恩的“白眼狼”了呢?
“白眼狼”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几乎所有“白眼狼”的童年时期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只知道提要求,我要什么,你都得给我,不给我就撒泼,不懂分享,极度自私。
我们对孩子的养育,进入了“全民富二代”,即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所以我们的孩子会不顾家里的实际情况:小学跟父母要手机;中学跟父母要电脑;出了社会跟父母要房要车,甚至成人后,还依然“啃老”,都觉得理所当然。
山西太原一个44岁的儿子每天把83岁的母亲送到火车站广场去乞讨以养活自己,而自己每天溜达玩。48岁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硕士毕业的儿子自2012年毕业回国后就一直在家啃老,仅靠80多岁老母亲微薄的工资度日。
我们倾尽所有养大的孩子,不说涌泉相报,但却不懂感恩,连起码的尊重都不给予父母,这是为什么?
1.父母不舍得放手,不懂得让孩子独立
我堂姐的儿子,因为孩子瘦,到3年级了还给孩子喂饭。孩子想要学轮滑,堂姐和姐夫怕孩子摔伤,说什么都不愿意让孩子学,孩子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堂姐生病,需要动手术,15岁的孩子不是担心妈妈的身体,而是担心自己吃什么?
孩子从1.5岁-3岁会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他们最爱说的话就是“我来”,但是在一些父母的眼里,会觉得孩子变得不听话了。会经常插手孩子的事情,饭吃的少了就强行喂饭,怕孩子受伤就强行阻止其奔跑,看孩子做事太慢就强行帮忙,这让孩子的成长常常受阻,也往往让孩子的情绪常处于崩溃的边缘。
当孩子本该自己学习吃饭的年龄我们不让孩子学,而因为自己的需要去给喂饭,结果孩子到了30岁本该赚钱养活自己的时候,孩子才学会吃饭。习惯了依赖父母,习惯了父母给安排好的一切,等你再想把他推出去,谈何容易?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能私自剪掉孩子想飞翔的翅膀,如果不舍得放手,事事包办,长久下去,他就变成笼子里的小鸟,他天天等你喂,他无法独立,觉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时候就该喂他。当他成年后,你再想把他推出悬崖,他自己也飞不起来了,要么逃回家里,要么摔下悬崖。
舍得放手让孩子去做、去犯错,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父母需要做的。就像学者周国平说的:真爱孩子就应该从长计议,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的好,这乃是常识。
2.过分满足孩子,让孩子成了家里的中心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样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10岁的孩子因为妈妈阻止他看手机,在医院的走廊里对妈妈大打出手,不仅在10秒钟内足足踹了妈妈5次,更可怕的是嘴里还口口声声抱怨:我想要一部手机你都满足不了我,以后还能给我什么好的生活。
孩子从小到大,如果能满足的也都是一直满足。这样的孩子他们不能平等对待别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认为全世界的人和事都该为自己服务;他们不能接受质疑,一旦受到质疑就会强烈抵触;他们不能接受非自己预期的对待,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陷入忧郁;不能接受挫折,一遇不顺内心就会破碎。
父母让所有的事都围着孩子转,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越来越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来越缺乏同理心,不懂体谅,更不懂得感激父母的付出。
3.没有规矩
林妙妙的家庭是我们羡慕的“朋友型家庭”。孩子可以对爸爸直呼“林大为”“老林”,对妈妈直呼“王胜男”,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和父母是平级、平等的,所以才会有在林妙妙知道父亲的职业时,受到了父亲职业低微的刺激,瞬间感觉自己也与父亲一样变得“低级”了,所以顺势破口大骂、目无尊长,这也就不奇怪了。
“称尊长,勿呼名”,这是最起码对父母的尊重,这也会让孩子在犯浑的时候,也能想想爸妈是我的长辈,也会有所顾忌自己的言行。
4.不给孩子服务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很幸福,但他们只享受被爱,却很少体会自己也有爱人的能力,体验到服务的快乐。
很多父母会把孩子视为生命的唯一,自己吃过都苦不愿意让孩子吃,认为给孩子足够的爱,不让孩子吃苦,孩子长大了,自然能懂得孝顺父母,理解父母的心。可是一个没有付出过的孩子,他又怎能体验父母的不容易呢?
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有一颗服务他人的心,比考100分更重要。所以要让孩子多参加劳动,了解生活的不容易,孩子也更能体谅父母的不易。就像剧中江天昊一样,在父母破产后,积极创业,为父母分担。
什么样的父母更易养出感恩的孩子1.先是父母,再是朋友
父母要首先尽父母职责,才是孩子合格的父母。
就像蔡少芬在节目中说的:“我个人是不赞成和孩子做朋友的。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听者,可以赞同她、可以安抚她,但不能‘亲近’到做朋友。因为,必须让孩子懂得尊卑、长幼之分,这样将来她才会懂得去尊重老人、尊重老师、尊重上司。”
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未知的,他们最需要的是引导者,而不是朋友。一些原则、规范的东西都是需要父母去教的,如果需要父母该抓紧的原则都交给孩子去选择和决定,只会让孩子不安和焦虑,甚至会养成“只有我说了算”的霸道和不讲理。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杜布森博士说:孩子常常挑战父母权威,但心底却深深渴望父母执行权威和管教带来的安全感。
等孩子能有“人我界限”,“分辨是非”的能力时,我们再逐渐退到朋友的位置。
2.从小在言行上让孩子知道感恩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首先在言行上要教会孩子说谢谢。
我下班时,孩子给我拿了拖鞋,我会跟孩子说谢谢;孩子帮忙扔了垃圾,我会说谢谢;我跟孩子爸爸之间,有时候因为互相帮忙做事,也会说谢谢。
慢慢的,我发现我两岁半的宝宝在我递给她奶瓶的时候,她会说“谢谢妈妈”;在我帮她盛饭时她也会说谢谢;家里有人帮她的忙了,她都会说谢谢。
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知道接受了他人的帮助,要表示感谢,慢慢地,他才会逐渐明白,自己的事情,别人帮忙不是应该的,我们需要怀有感恩的心。
3.父母用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懂得感恩
育儿先育己,想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就需要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但父母的言行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记得小的时候,谁家有什么事情,妈妈总是很主动地去帮忙,谁家有困难,她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而对于帮助我们的人,妈妈也会用自己的方法去回馈。比如给人家包顿饺子、买些吃的送给人家。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观察者。他从父母身上观察到什么,他就学会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先改变自己,再来影响孩子。只有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孩子才能理解父母及他人,明白付出和获得的意义。
4.从家里事务开始,让孩子体会也有爱人的能力
前段时间一个南京10岁小女孩写的“求包容”的纸条火了,让很多网友感到特别的暖心。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女孩的爸爸是开网约车的,她写了一张小纸条,贴在了爸爸网约车上的纸条是这样写的:
我爸人老实,话不多,一个人担起我们家,希望您多给他一点包容和理解。我爸刚跑车不久,对道路不熟,我爸会把您当家人,一路安全护送。
感恩的孩子能够看到父母的不易,也能够体谅父母的不易,他们会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父母,保护父母,这也会让父母在劳累中感到幸福和温暖。
我们要的感恩不是跪地、不是洗脚、不是无私反哺,我们要的感恩是彼此的尊重与信任,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有感恩的心的孩子,他有传递爱的能力,能够爱他人,能够因为爱在心中,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国高级育婴师,多年丰富的母婴护理经验,多网络平台原创作者。关注母婴健康和0-10岁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是二孩妈妈,育儿路上我们在一起!想要获取更多育儿讯息记得关注银花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