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人苦战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长达1500千米的“人间天河”,它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河南安阳林县“红旗渠”。
太行山脉的东侧,蜿蜒的山体团团围起了一片土地,林县就在了这片土地之中,为此,这片土地就被称为了林县盆地。由于盆地西高东低,雨水无法在此积蓄,又因当地地质原因,致使地下水资源极为匮乏,从而造成了这里地下无水,地上无河。
数百年来干旱如魔鬼般纠缠着林县不曾离开,当地人祖祖辈辈过着水贵如油的生活。因为干旱造成庄稼无收,逃荒、要饭、饿死等现象经常发生,灭害最严重的时候,还曾发生“人食人”(见最后附图“林县500年旱灾记录表”)现象。
在林县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故事,它让一个生命跟两桶水划上了等号。那是1920年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一个叫桑林茂的老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一担水。临到家时,来接他的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当天晚上,儿媳妇就上吊自杀了……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决定改变这数百年的缺水状态,引浊漳河水入林县,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1960年2月11日,他们在资金、物资、三粮食、技术都十分匮乏的的情况下,集合了林县15个公社3万余民工,在140华里长的太行山山腰正式向穷山恶水“宣战”,他们遇山开洞,逢沟架桥。分别于1965年4月5日实现红旗渠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实现3条干渠同时竣工,并最终于1969年完成了支渠的配套工程,至此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全面竣工。
其实在红旗渠工程开工之前曾有人怀疑、质疑,这没有,那也没有,这项工程是没法干下去的,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不卑不亢地回答:“我们有50万人”。铁了心建渠的杨书记跑政策、跑物资、跑支持,真是操碎了心。还有当时年仅26岁的中专生技术员吴祖太,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只靠当时全县仅有的两台水平仪、一台经纬仪,以及当地一种叫“水鸭子”的土法测量水平的工具,在渠道每前进8公里,落差只允许下降1米的苛刻条件下,带领其他技术人员,无畏艰险,实地勘测,精心测量,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整体测绘设计。施工过程中他们又跟进检测,严格把关,确保了工程质量标准化。可惜的是吴祖太同志,在跟进施工现场由于隧道坍塌壮烈牺牲,年仅27岁,后被国务院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也成了红旗渠工程施工中81名遇难者中唯一的非林县藉的外乡人。
多少年以后,当国家水利部门对红旗渠工程进行验收时,他们惊讶地发现,70.6公里长的总干渠竟与设计标准不差毫厘。红旗渠的建成,成为了国人的骄傲,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对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当年的林县,现在已变成了林州,七万人的十年,让这里不再因干旱而“人相食”,不再因一担水而失去生命,如今这里已无水忧,生活因此也逐渐走向富有。
这,就是我心怀敬仰来到的地方~红旗渠。
附:网上收集的一些红旗渠的数据: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约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村太行山的半山腰,海拔464.75米。总干渠长70.6公里(其中在山西境内19.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人们削平了太行山1250座山头,架起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建筑物。工程修了整整十年,81位民众牺牲。红旗渠挖出土石1515万m³。如果把土石筑成2*3米的墙,能把广州-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2020年10月29日,自驾游娲皇宫到红旗渠路线图
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入口
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入口
红旗渠创业洞
红旗渠崖壁石刻
杨贵(1928~2018),1958~1969任林县县委书记,这是1990年重返红旗渠手书,时任国务院扶贫办公室顾问。
青年洞,红旗渠咽喉工程,长616米,宽6.2米,高5米,300多名青年,纯人工17个月凿通。
当时修渠工程施工段的责任人标牌
组图,吃丶住丶行
林县500年旱灾记录表的部分内容
,